央廣網北京11月1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清朝皇帝順治出家前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未曾生我我是誰,生我之時誰是我。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首詩據說是因為順治了悟了生命循環的某些秘密,從而寫就。
  今天不少外國媒體關註的這樣一則科技新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名大學教授羅伯特·蘭薩認為,根據生物中心理論,死亡只是意識創造的假象。他認為生命和生物是世界的中心,生命創造了宇宙,我們的意識使世界變得有意義,同時也可以被改變,時空只是意識的工具。如果承認了這點,那麼死亡和永生存在於沒有時空界限的世界。而且,他認為在量子力學中找到了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
  如果意識真的可以"創造"世界和時間,我們的很多觀念豈不要徹底改變?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專家霍莉欽很謹慎地接受了記者採訪,她承認,在醫學臨床治療中的確有心理影響身體的案例。
  霍莉欽:比如說例如癌症,很多治療方法也是用一些想象你的某些個食品它可以對癌細胞有一些殺滅這樣的作用,隔了若干時間以後據測果然得到一些緩解,這種想象本身實際上它就可以幫助人戰勝這個癌細胞的力量,其實他是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就是免疫功能的增強。但是他們說的靈魂之類的事,確實我不知道怎麼樣解釋更合適。如果它是科學的實驗的話,那個科學的實驗應該是在那個有限的空間,其他的地方也應該能夠重覆這個實驗,那我相信有可能他們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到底現有的物理實驗是否有力證實了"精神影響物質"這一觀點?今天我們採訪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陳和生,他認為持這種觀點的研究人員"非主流"。
  陳和聲:大家知道這個微觀世界的規律有一個叫特物種關係,由於這個特物種關係使得我們測量的過程當中,對這個被測量的對象有擾動的過程,但是這個擾動的過程它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並不是說這種擾動過程代表了去做實驗人的主觀意識。所以我們不管誰做測量,測量的結果都是符合一個微觀世界的規律,它有統計性,但它是一個客觀性,不受你去做實驗人的意識的影響。如果今天我做這個結果,明天他做那個結果,大家都有主觀的意識性,怎麼成為物理界的規律?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我做了幾十年的物理,見過無數個大師,沒有一個人這麼看問題。
  雖然是非主流,但是國際間一些科學家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心理醫學權威布萊恩·魏斯,由一個醫療個案,走上了一條他認為是更科學的探索之路--通過對前世的回溯為病人治愈病痛。美國心臟專家羅林斯,搜集了有瀕死體驗的病人案例,很多病人描述出靈魂離體後的奇異感知……在物理實驗的客觀考察與同領域的相反觀點中,還一些心理專家展現出更為開放的心態。
  林業大學心理學教授朱建軍曾有不少心理咨詢案例,其中有些能解釋,有些無法找到現有科學依據,他建議,持開放心態等待未來解決。
  朱建軍:碰到這種案例非常多,到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結果發現可以指出其中每一個房間什麼樣子,院子里有什麼東西等等。在我做咨詢的過程中也會碰到很多這樣的現象,根本沒有見過的人,然後一看我覺得很熟,那麼有些可能會用非神秘的解釋也能解釋。心理學有一個解釋說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現象,就是說你看到這個東西並不見得你真的以前看到過,只是說你看到過相似的,然後我就會產生一個感受我來過,記憶的一種誤差導致我們誤以為有一種神秘的現象。  (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用量子力學證明靈魂不死 中科院專家不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kdigbq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